2009年,北大法律信息網在原有的法學文獻欄目基礎上嘗試創新,全新推出“北大法律信息網?法學在線”欄目,承襲一貫宗旨,致力于促進學術成果的交流、學人慧思的閃光,為法律學人打造思想交互的屬地。在這里你可以看到知名學者對艱深法律問題的精彩闡述;成名律師就實際工作的經驗之談;抑或是莘莘學子在法律道路上的孜孜探求。
迄今為止,本欄目已經收錄了近五千位作者不同時期的法學作品,文章總數近六萬篇。作為北大法律信息網的精品欄目,憑借其內容的廣泛性、專業性和及時性,一直以來都擁有很高的點擊率,深受法律學人的好評,在業界也擁有較好的知名度。
我們熱忱地希望能有更多的法學人士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不斷提升“北大法律信息網?法學在線”的學術品質,達到交流法律學術思想、普及法律專業知識、弘揚法律文化的目的,使“北大法律信息網?法學在線”更好的為廣大法律人服務。
在本欄目注冊成為作者以及發表法律相關學術性文章完全免費,其所屬著作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您只需在“北大法律信息網?法學在線”欄目首頁經過幾步簡單的注冊即可成為“北大法律信息網?法學在線”欄目的作者。網站會按照您填寫的個人資料自動生成屬于您的個人空間,您在本網發表的作品都會在您的個人空間中有一個完整的展示。
二、投稿須知1.來稿體裁和字數不限,內容涉及法律題材均可。論文、時評、譯文、案例評析、書評,均在接收之列,論述部分最低需占全文字數的1/2以上,文章附帶摘要關鍵字更佳。尤其歡迎作者在“北大法律信息網?法學在線”首次發表文章,若非首次發表,請注明出處。
2. 注冊作者在線投稿和作者郵箱投稿,均需審核。
3.來稿需采學術刊物通行的注釋和參考文獻體例,注釋和參考文獻體例說明詳見附1。
4. 來稿文責自負。來稿作者應保證對其作品具有著作權并不侵犯其他個人或組織的著作權,譯者應保證該譯本未侵犯原作者或出版者任何可能的權利。在可能的損害產生時作者或譯者應自行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北大法律信息網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北大法律信息網?法學在線”所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反映本網的觀點或立場。
5. 來稿視為同意北大法律信息網享有對稿件進行合理編輯、修改的權利,如不同意,請在來稿中注明。
6.“北大法律信息網?法學在線”目前不向作者支付稿酬。因來稿較多,恕不退稿,請自留底稿。注冊成為作者以及發表法律相關學術性文章完全免費,其所屬著作權歸原作者本人所有。
7.任何來稿視為作者、譯作者已經知悉并同意本須知的約定。
三、投稿方式作者投稿可通過以下2種方式:
1. 在線投稿
注冊成為法學在線注冊作者后,登陸并進入作者空間,點擊“寫文章”可錄入文章并提交投稿。在線投稿提交格式見附2。
2. 郵箱投稿
將稿件存為word文檔,以附件形式發送至郵箱:fxwx@chinalawinfo.com
請寫明作者姓名、單位名稱,可附作者簡介。
四、用稿聲明北大法寶1985年誕生于北大法律系,是由北大英華公司和北京大學法制信息中心共同開發和維護的法律數據庫產品,經過20多年的不斷創新,目前已發展成為法律法規、司法案例、法學期刊、律所實務、專題參考、英文譯本和法寶視頻七大檢索系統,在內容和功能上全面領先,已成為法律信息服務領導品牌,是法律工作者的必備工具,受到國內外客戶的一致好評。同時,基于北大法寶龐大內容支持的法律軟件開發業務日益受到用戶青睞。從2004年開始,“北大法寶”專題參考庫中開設“法學文獻庫”,挑選發表在“北大法律信息網”上的優秀論文收錄入庫,在廣大作者的支持下,不僅增加作者文章的引證數,使作者的學術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而且在業界中獲得廣泛好評。
為感謝廣大作者對我們的支持與厚愛,對于在“北大法律信息網?法學在線”發表文章的作者,我們將贈送“北大法寶”法律數據庫的在線試用賬號,憑賬號作者可以登陸北大法寶(www.pkulaw.cn)免費查詢法律法規、案例、期刊論文等法律信息。請作者來電或發電子郵件與我們聯系,請在郵件中提供:真實姓名、注冊的用戶名及密碼。我們在確認作者的身份后,盡快為您開通“北大法寶”法律數據庫在線試用賬號。
鑒于作者較多,聯系方式有限,無法同所有作者一一取得聯系。若作者不希望自己的文章收錄于“北大法寶——中國法律檢索系統”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從該系統中將文章刪除。
五、地址和聯系方式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27號中關村大廈9層北大法律信息網
郵編:100080
聯系電話:010-82668266-191/152
電子信箱:fxwx@chinalawinfo.com
(一)引用正式出版物,出版時間應精確到月;根據被引資料性質,可在作者姓名后加“主編”、“編譯”、“編著”、“編選”等字樣。
(二)文中注釋和參考文獻均采用尾注形式,編號連排,注釋注碼樣式為:[1][2][3]等;參考文獻注碼樣式為:{1}{2}{3}等。
(三)非直接引用原文時,注釋前加“參見”;非引用原始資料時,應注明“轉引自”。
(四)引文出自于同一資料相鄰數頁時,注釋體例為:第XX~XX頁。
(五)引用自己的作品時,請直接標明作者姓名,不要使用“拙文”等自謙詞。
(六)注釋體例
1.著作類
[1]于麗英:《法律文獻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頁。
2.論文類
[1]陰建峰:《故意殺人罪死刑司法控制論綱》,載《政治與法律》2008年第11期。
3.文集類
[1](美)薩利斯:《想象的真理》,載(英)安東尼?弗盧等:《西方哲學演講錄》,李超杰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12頁。
4.譯作類
[1](德)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楊富斌譯,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頁。
5.報紙類
[1]劉均庸:《論反腐倡廉的二元機制》,載《法制日報》2004年1月3日。
6.古籍類
[1]《史記?秦始皇本紀》。
7.辭書類
[1]《新英漢法律詞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頁。
8.網站類
[1]《最高法規劃建全國統一裁判文書網》,載法制網(http://www.chinalawinfo.com/fzdt/NewsCoritent.aspx?id=32304),訪問日期:2012年2月2日。
9.英文類
[1]引用專著(編著、譯著)
G.E.Mingay,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Publish Press, 1990, pp. 92-93.
[2]引用期刊析出文獻
Heath B.Chamberlai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Modern China, vol. 19, no. 2(April 1993), pp. 199-215.
[3]引用文集中析出文獻
R. S. Schfield,“The Impact of Scarcity and Plenty on Population Change in England, ”in R. I. Rotberg and T. K. Rabb, eds., Hunger and History: The Impact of Changing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on Society, Cambridge,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79.
10.英文以外的外文文種
依照該文種注釋習慣。
1.請作者根據頁面提示填寫標題、作者、出處、摘要、關鍵字等信息。
2.未曾發表過的文章,文章出處請選擇“本網首發”,已發表過的文章,請注明出處。
3.標點符號使用規則:
書名號中文半角《 》
單括號英文全角< >
年份之間短橫線用英文全角-
破折號用中文半角——
雙引號用中文半角“”
括號用中文半角()
冒號用中文半角:
問號用中文半角?
感嘆號用中文半角!